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纳”样的存放站 ——中班幼儿整理习惯案例分享

来源:财讯网  2023-05-23 20:49:29

(上虞区鹤琴幼儿园 浙江省绍兴市 戴佳惠)

习惯是幼儿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具有持久性和强度。习惯的形成与幼儿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幼儿习惯的发展对于了解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背景:

1.现状描述

我们的教室里总是充满活力,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和玩耍。然而,每当天气变化多端的春天来临,我们都会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孩子们的衣物。在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会习惯性地将衣物随手放置,有的挂在椅子背上,有的抛在床上,有的甚至随意挂在书包钩子上。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会将衣物抛入大框内,当他们需要取用时,往往会将框内的衣物翻乱,制造出一片混乱。这些都无疑加重了教室内部的秩序混乱。

2.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是因为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尚未完全掌握如何有效整理和保管个人物品的技巧。同时,这也反映了我们的教室空间划分和硬件设施布置尚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我们是否有提供足够并且方便的存储空间,让孩子们能够有序地放置自己的衣物呢?。

3.教师思考

(1)首先,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如何管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其次,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和规划我们的教室空间和硬件设施,使之更符合孩子们的需要,更有利于他们自主管理个人物品。这样,我们的教室就能变得更有秩序,更具和谐之美。

(2)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不仅是一项关于空间利用和物品管理的任务,更是一次提升孩子们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意识的良机。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能让孩子们自我参与,共同解决问题的环境。

(3)收纳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如何将这股时尚风刮入我们教室,有效地解决衣物收纳问题,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参与到衣物整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整理习惯,这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接下来详细介绍我们的故事,以及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经验和反思。这个活动不仅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衣物管理问题,也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整理习惯的机会。

案例描述:

合理规划、利用教室空间

我们着重考虑了班级空间的利用和衣物的储存方式,在谈话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

幼儿1:我们家里脱下来的衣服是挂在衣架上的,教室里也有一个衣架可以挂。

幼儿2:我们有33个小朋友,那要很大一个衣架了。

幼儿3:这个衣架可以放在哪里?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们把衣架拿出来摆放。很快孩子们发现,衣架占据了较多空间并不适合我们班级的情况,我们决定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幼儿1:我奶奶每次把收下来的衣服都叠好放进衣柜。

幼儿2:我们家的衣服折好都是放进自己的抽屉里.

幼儿3:教室里也有一个抽屉一样的柜子,可是抽屉不够多呀。

幼儿4:钢琴后面有一个柜子,里面空的地方就可以放框了。

有了柜子、框,大家开始寻找适合的地方。

幼儿1:我觉得放在午睡室最合适,我们家的衣柜就是在房间里的。

幼儿2:老师说午睡室里除了床,其他东西都是不能放,检查的时候要扣分的。

幼儿3:我感觉还是跟水杯放在一起吧,这样的话就不会忘记了。

幼儿4:我同意他说的,这样我就不会忘记我的衣服啦。

听取安安的建议,我们的“衣柜”就定在门口,跟水杯柜并排一起。此外,我们还把教室的其他区域进行规划,使教室看起来更加舒适、整洁。(图:每个区域划分的格局照片)

教师反思:孩子们善于思考,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建议,我鼓励他们分享并倾听彼此的观点,一起制定一个适合我们班级的衣柜储存方案。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是培养幼儿整理物品能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之所以会关注物品的摆放位置,是因为此时正是幼儿空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开始逐渐能够对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上下、前后、左右、远近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并能通过自身的运动来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物品归位、整理时涉及到空间、秩序等因素,因此要做到每样物品的摆放不但要整齐,还要有固定的位置。

师幼共同制定整理的规则

柜子的空挡上,孩子们在每一层放了3个框,一共9个框。体育课结束,大家脱下衣服折好后相继把衣服放进框内。可是有的框内衣服很多,有的框内是空的,有的要穿衣服的时候又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一个框里放几件衣服比较适合?

我们再次展开讨论:

幼儿1:那就按学号来放衣服,比如1号2号放在一起,3号4号放在一起。

大家马上跟相邻序号组合成对,可是两人一个框,框的数量不够。

幼儿2:那就三个人一组放在一个框里。

再次组队,发现还有还差2个框。

根据前两次组队的情况,孩子们都觉得四个人一组放在一个框里应该可以了。于是,第三次组队验证猜测。四个人一组要8个框,还有一个孩子单独一个框,单独一个框的孩子此时脸上有些失落。叮当说:“那我们可以多一个人吗?”当然可以啦!于是第八个框内可以放5件衣服。叮当又说:“那还多一个框呀!”另一个孩子马上接着说:“另一个就给老师们放衣服吧!”

大家在自己的框上贴上了学号,以便够快速找到自己的衣物。衣服存放站(图片)

教师反思: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我们在考虑班级空间和储存衣物的问题时,充分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让他们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制定中。这样,我们不仅找到了适合我们班级的衣物储存方式,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的整理规则也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保持教室的整洁和有序。随着夏天的来临,孩子的衣服也会逐渐减少。存放站也可以存放孩子奖励的小物品、名字贴等,也充分体现了存放站的灵活性。

家园一致的生活自理机会——整理习惯养成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提供幼儿大量练习的机会,教师要言传身教,耐心细致辅导,家园同心合力。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的“两面性”行为,即在幼儿园非常能干,是老师的小帮手,而在家里却连吃饭都要大人喂,使幼儿失去了宝贵的学习生活自理的机会。有时当教师鼓动幼儿尝试自己去做时,幼儿就会抵制,要求老师像妈妈一样帮他们做好。德国心理学家勒文提出的心理场论为解释这些现象提供了依据,也为家园共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指出:幼儿个人生活空间中有两股力量,即转变力量和抵制力量。个人生活习惯是在单独条件下或者是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两股力量相互抗衡的结果,其中转变力量产生向目标方向转化的压力。当转变力量强而抵制力量弱时,行为会朝目标方向转化;当抵制力量强而转变力量弱时,就不会出现预期的行为;当两者相等时,也不会发生转变。这一机制有助于解释健康教育中的言行不一现象的复杂原因。我们通过每周面对面交流、每月个性化反馈、家长会等方式,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整理习惯问题,我们老师也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案例反思

一、资源利用 多样观察

这个活动让我们深感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规则进行提升的。空间的合理规划和硬件设施的优化也是提高教室环境的关键,这样的经验能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整理能力。

鹰架儿童 主动探究

“纳样的存放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衣物收纳解方案,而是一个全面提升孩子们整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系统工程。它让孩子们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们还发现,“纳样的存放站”可以是一种与孩子们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通过与孩子们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物品,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

我们也注意到,只有当环境、硬件设施和孩子们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于孩子们的需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规定和要求,更需要给他们提供具体、易操作的方法和工具。“纳样的存放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强调了个性化。孩子都有自己的“衣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取用衣物,这既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也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物品负责。

通过“纳样的存放站”,可以让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件衣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孩子都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物品,同时也能在整理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物品负责,对环境负责。

因此,“纳样的存放站”是一种相对比较成功的实践。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就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教育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1999-2017 中国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机构 ICP备1654251116号-1

联系网站:zgjyw@foxmall.net.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